会议室的门缓缓关闭,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喧嚣。椭圆形的会议桌旁,各部门高管正襟危坐,气氛凝重得像一块未经切割的冰山。这场被称为“年度最棘手会议”的讨论,表面上是为了解决近期公司内部的技术数据泄露风波,实则暗流涌动,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角力。

而所有人的目光,有意无意地扫过坐在角落的一位身影——李哲。技术部的中层管理,平时沉默得像办公室里的空气净化器,开会时习惯性低头记录,几乎从不主动发言。许多人甚至记不清他上一次在重要会议上开口是什么时候。但今天,他似乎有些不同。
会议刚开始,法务总监率先发难,矛头直指技术部门监管不力,暗示需要有人为这次泄露事件负责。几位高管随之附和,话语中夹枪带棒,会议室里的温度仿佛又降了几度。正当技术部负责人额头冒汗,试图辩解时,李哲突然抬起了头。
“数据流经的节点一共有七处,”他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得像冰裂,“但真正的问题出在权限协议的灰色地带,而不是技术层面。”他停顿了一下,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,“市场部在三周前申请过临时权限扩展,流程由法务审批但未同步技术部门备案——这是制度漏洞,不是人为失误。
”
一瞬间,会议室安静得能听到空调送风的微弱声响。几位高管的脸色微妙地变化着。李哲没有停下,他调出早已准备好的数据流程图,逐层剖析,指出问题核心并非技术疏忽,而是跨部门协作的制度缺陷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他手中竟握有几次关键沟通的邮件记录和审批截图——这些本应只有高层权限才能调取的资料。
Part1的尾声,李哲轻轻推了推眼镜,说道:“追究责任很容易,但解决问题需要的是正视漏洞,而不是寻找替罪羊。”那一刻,他不再是那个沉默的边缘人,而像一位潜伏已久的棋手,终于亮出了手中的关键一子。
李哲的突然“亮剑”,让会议走向彻底扭转。之前气势汹汹的法务总监陷入沉默,而几位原本准备顺势施压的高管也悄然改变了态度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公司CEO——一向以强硬决策著称的张总——竟然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,并罕见地没有打断李哲的陈述。
事实上,李哲之所以能掌握如此关键的内部信息,是因为他还有一重极少人知晓的身份:他是公司内部匿名反馈系统的早期设计参与者之一,并一直拥有特殊查看权限。多年来,他默默观察着各类流程漏洞和人际博弈,却从未介入,直到这次事件直接牵扯到技术团队的清白。
在会议的后半段,李哲不仅提供了数据支撑,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改进方案:建立跨部门权限同步机制、增设数据流实时监控节点、优化审批闭环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他甚至在建议中巧妙平衡了各方利益——既保全了法务部的颜面,又为技术部争取到了应有的资源支持。
会议结束时,CEO当场拍板采纳李哲的建议,并直接任命他牵头成立临时专项小组,全权负责整改落实。一场看似不可避免的追责风暴,就这样化为一场制度优化的契机。而李哲,这个一度被忽略的名字,一夜之间成为公司内部热议的“关键先生”。
事后有同事私下问他,为何选择在这样的时机站出来。李哲只是淡淡一笑:“会议室有时候不是战场,而是镜子——照得出问题,也照得见人心。”而只有他知道,有些真相,从来不需要喧哗,只需要在恰当的时机,轻轻揭开。